4月12日,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发布紧急提醒,该区一居民未佩戴口罩到户外某处挖野菜,被同时间在该处停留的1名未佩戴口罩的无症状感染者传染。经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研判,系气溶胶传播导致感染。
而在4月10日晚,宁波市疾控中心发布消息,通报当地某确诊病例乘坐私家车(开车窗、未戴口罩)进入某地下停车场,同时间段内另有2位续发病例在该停车场内停留且未戴口罩,存在气溶胶传播导致感染的可能性。
中新社记者 殷立勤 摄
根据3月14日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(试行第九版),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有3种:
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;
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过气溶胶传播;
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造成感染。
与其他传播途径相比,气溶胶传播似乎更加“飘忽不定”,这和气溶胶的特性有很大关系。
Q1
气溶胶传播应如何有效预防?
A
宁波病例就发生在停车场内,这里就是相对比较密闭的空间,通风环境不好。气溶胶比较怕空气流通,风一吹,气溶胶就能很快散开。因此在室内勤通风,是有效预防气溶胶传播的方式之一。
Q2
在户外还用担心气溶胶传播吗?
A
在户外并不能“高枕无忧”,山东病例就发生在户外。如果户外没有风,那么气溶胶中的病毒载量也能达到一定的浓度。
同时也不排除有一些人对于病毒更易感,或者像奥密克戎变异株,由于其表面刺突蛋白附着人体细胞能力更强,微量病毒可能就会造成新冠病毒的感染。
“这两个病例也再一次提醒我们,在公共场所,无论室内还是户外,一定要规范地戴好口罩,特别是在电梯、出租车、办公室等密闭狭小的空间内。”
陈纯琪提醒,“口罩可以对颗粒直径较大的气溶胶进行物理隔绝,如果是具备熔喷层的口罩则可以通过静电作用吸附小分子气溶胶。”
Q3
空气中的气溶胶会停在衣服、皮肤上,造成感染吗?
A
通过气溶胶形式悬停在衣物、皮肤的病毒,只有极微小的比例能通过手部触摸进入眼口鼻。这样的病毒量,引发疾病的可能性不高。
Q4
日常生活中,预防气溶胶传播应注意什么?
A
陈纯琪建议,日常尽量不要去人员密集的地方,和别人保持一定距离,一般来说将2米作为预防的安全距离。勤洗手、勤消毒。
对于预防下水道途径的气溶胶传播,尽量在使用马桶的时候,闭盖冲水。
来源:中国青年网综合央视新闻、新华社、极目新闻、半月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