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应对及预防蚊子叮咬


想手动灭蚊 试试这个动作。理由是蚊子的翅膀构造和独特的飞行方式,因为蚊子更擅长上下飞行,所以大概率会在你拍掌的时候,向上或向下逃走,所以这样打更容易命中。

古人发明的驱蚊香囊,内装有各种香料。  

法门寺博物馆藏

你知道即将到来的8月20日是什么日子吗?悄悄告诉你,这一天是“世界蚊子日”。啥?蚊子也有节日?没有骗你,这一天真的是“世界蚊子日”。

你肯定会说,讨人厌的蚊子凭什么有专门的节日?当然这可不是给蚊子过节,而是为了提高人们对疟疾及蚊子传播疾病的意识。

作为“四害”之一的蚊子,围绕“扰人清梦”“带来瘙痒+病毒礼包”这些方面,相信任何人看到它,都想给它一巴掌。在“世界蚊子日”即将到来时,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关于蚊子的冷知识以及如何预防及应对蚊子叮咬。

小知识:吸血前为啥发出嗡嗡声?

蚊子吸血的确令人讨厌,奇怪的是,它们在这么做之前会发出嗡嗡声通知我们, 给了我们消灭它们的机会。

这是它们嘴巴发出的声音吗?事实上,这并不是它们能够控制的事情。蚊子的声音并不是蚊子在“叫”,而是它的翅膀惹的祸。因为在蚊子翅膀的底部有一个带齿的器官,它们的身体在不断运动的过程中产生了这种声音。人们常常觉得蚊子的“嘴”很厉害,才给人它在“叫”的错觉。

黑夜中50米远就能锁定你?

为什么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,蚊子也能准确无误地找到你?荷兰瓦赫宁恩大学的昆虫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了蚊子的觅食绝招。

蚊子通过二氧化碳气体远距离寻找叮咬对象。从我们肺部呼出的二氧化碳并非立即与空气混合,而是暂时形成团块状的气流。当蚊子感觉到比空气更高浓度的二氧化碳时,就会朝着这股气流逆向飞行。大约在164英尺(约合50米)远时,蚊子就能注意到你的“与众不同”。

吸血的为什么是母蚊子?

雄蚊不吸血,只吸植物汁液及花蜜。雌蚊可吸植物汁液以保持个体生存,但必须吸食人或动物的血液后,卵巢才能发育,繁殖后代。雌蚊在交配后,每吸一次血,就飞到水面上产一次卵。经过数次产卵,雌蚊便会死去。

根据血型咬人?

有人说蚊子是看血型来咬人的,这其实没有科学依据。蚊子只能根据气味来识别,空气中二氧化碳是让蚊子找到你的引导信息,新陈代谢快,产生的二氧化碳越多,就更容易被蚊子盯上。

为什么秋蚊子更狠?

秋天是蚊子最后的繁殖季节,也是繁衍高峰期,这时吸血的雌性蚊子有着传宗接代产卵的任务。为了生育下一代,为后代提供更多的营养,也为了更好地过冬,秋蚊的胃口会比夏蚊更大,叮人也更狠。

提醒:蚊子最“青睐”七种人

身处同一个环境里,为什么有些人会频频受到蚊子“眷顾”,但有些人则能安之若素?民间有很多相关的猜测,有人说皮肤嫩的,血液甜的,O型血或者B型血更容易招蚊子。但严格地说,这些说法都没有特别的科学依据。

其实,小小的蚊子身上有很多感受器,比如温度感受器、湿度感受器和一些化学气体的感受器等。蚊子依靠这些感受器,选出自己偏爱的人群。现代科学已经证明出,蚊子爱咬以下几种人:

1. 汗腺发达、体温较高的人 喜欢流汗的人,血液中的酸性增强,所排出的汗液使得体表乳酸值较高,对蚊子产生吸引力。此外,蚊子的触角里有一个受热体,它对温度十分敏感,流汗的人肌体散热快,也会对蚊子产生吸引力。

2. 劳累或呼吸频率较快的人 人在从事运动或体力劳动后呼吸会加快,有些人肺活量较大,或呼吸节奏本身较快。这样呼出的二氧化碳相对较多,二氧化碳气体会在人的头上约1米左右的地方形成一股潮湿温暖的气流,蚊子对此比较敏感,会闻味而至。

3. 喜欢穿深色衣服的人 蚊子之所以昼伏夜出,主要是因其具有趋暗的习性,如果穿着深色衣服,在夜间便会呈现一团黑影,蚊子会向着更暗的地方追逐而去。

4. 新陈代谢快的人 小孩新陈代谢较快,因此小孩易遭蚊叮,老人正相反。

5. 化过妆的人 大多数化妆品都含有硬脂酸(脂肪酸的一种),所以化妆的人比不化妆的更受蚊子“青睐”。

6. 饮酒的人 人们在饮酒、吃了牛羊肉或服用了降压药之后,也会变得易受蚊子的叮咬。

7. 孕妇 孕妇遭蚊子叮咬的机会比其他女性高一倍。

支招:哪种驱蚊方式更有效?

物理驱蚊方法有安装纱窗门、蚊帐,用电蚊拍等。夜晚外出时,穿上长袖长裤,避免大面积皮肤暴露。检查房屋周围有无容易积水的容器,及时清理。

比起驱蚊手环、蚊香、驱蚊花露水等,更安全有效的化学驱蚊方法是,使用含有避蚊胺、避蚊酯或派卡瑞丁等驱蚊成分的驱蚊剂。

避蚊胺 驱蚊效果很好,被认为是驱虫剂的“黄金标准”。浓度越高,驱蚊时间越长。2个月以上的婴儿可以使用含10%的避蚊胺驱蚊水。

避蚊酯 驱蚊效果短暂,但效果不错。

派卡瑞丁 驱蚊效果短暂,但可以直接用于皮肤,2个月以上婴儿就可以使用。

柠檬桉叶油 植物驱蚊剂,也是最广泛使用的中国驱蚊剂。可维持最多2小时的驱蚊效果,适合3岁以上儿童使用。

氯菊酯 用于衣物和日常用品的驱蚊剂,不建议直接用于皮肤上。

“世界蚊子日”的由来 1897年8月20日,英国微生物学家、医生罗纳德·罗斯在实验室里发现蚊子是传播疟疾的媒介。他在1902年获得了诺贝尔奖中的生理及医学奖。虽然一直到现在,人类还是未能找到很好的疟疾疫苗,但罗纳德的研究至少指出了一条避免感染疟疾的好方法:远离蚊子的叮咬。因此,人们便将每年的8月20日定为“世界蚊子日”。(综合人民网 环球时报)

来源:中国卫生有害生物防制协会

注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仅作公益科普宣传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